上海江南造船廠
江南造船廠是擁有140多年歷史的老船廠,但是由于黃浦江吃水太淺,這使得位于黃浦江邊的江南造船廠只能造十幾萬噸的艦船。2006年,江南造船廠從原址高雄路整體搬遷到長江口的長興島上。江南造船廠在職人員有8475 人,高級職稱有366 人,中級職稱有612 人,高級技師有32 人,技師有216 人,高級工有1183 人。
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是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簡稱江南制造局),曾用名江南船塢、江南造船所,始建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國藩規劃創建,后由李鴻章負責。同治四年,江海關道丁日昌奉兩江總督李鴻章之命,以4萬兩白銀買下位于上海虹口地區的美商旗記鐵工廠的全部設備,又以2萬兩白銀購買該廠的庫存材料及工具。李鴻章以此為基礎,將江海關道丁日昌、總兵韓殿甲分別在上海開設的2個洋炮局合并進來,成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同治四年至光緒三十一年(1865~1905年)系制造局時期。同治六年,江南制造局從虹口遷至城南高昌廟鎮(現址),先后建立機器廠、木工廠、鑄銅鐵廠、熟鐵廠、輪船廠、鍋爐廠、--廠、火藥廠、--子廠、炮彈廠、水雷廠、煉鋼廠等13個廠和1個工程處以及庫房、棧房、煤房、文案房、工務廳、中外工匠宿舍等,并建有泥船塢1座,共占地70余畝(4.3萬平方米),在設備和規模上已具近代工業的雛型。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從事軍火生產,中國的第一批機床、第一爐鋼,以及無煙火藥、步--、鋼炮、鐵甲炮艇等,均始出于此。光緒十七年由于生產的發展,工廠面積從原來占地4.3萬平方米擴展至24.6萬平方米;工人由建局初的200多人,增至2913人,加上管理人員,約3600余人。
光緒三十一年至民國元年(1905~1912年)為江南船塢時期。清政府決定局塢分家,把船塢部分從制造局中劃分出來,成立江南船塢;制造局的另一部分成為專門制造軍火的兵工廠,辛亥革命后改稱上海制造局。民國6年改稱上海兵工廠,直至民國21年停辦,大部分機器搬遷至杭州和南京金陵兵工廠,小部分并入武漢漢陽兵工廠。局塢分家后,船塢采用商務化的經營方針,生產業務漸有起色,過去船塢長期荒廢的局面逐漸改觀。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三年共造船136艘,總排水量21000多噸,其中宣統三年(1911年)建造的“江華”號長江客貨輪,船長330英尺,寬47英尺,吃水7.5英尺,排水量4130噸,被當時航運界評為“中國所造的最大和最好的一艘輪船”。在修船方面內外招攬,業務甚廣,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三年的5年間,共修理大小艦船524艘,年均修船量105艘。由于經營業務擴大,營業額和利潤猛增。局塢分家時,借用江安糧道庫銀20萬兩的開辦費,原定10年內分期歸還,由于營業狀況好轉,提前4年全部還清。這一時期的技術力量也不斷增強,局塢分家時,固定工人約60~70人,至宣統三年已增至1000余人。
民國元年至1949年上海解放為江南造船所時期。辛亥革命后,江南造船所仍采取商務化經營方針,造船業務逐漸趕上和超過當時造船工業中處于壟斷地位的英商耶松船廠。耶松船廠在宣統二年至民國6年間共造船82艘,總噸位42700噸;江南造船所在同一時期間共造船208艘,總噸位38846噸,已接近耶松船廠。民國7年江南造船所的造船總噸位增到60373噸,大大超過耶松船廠,居上海造船工業的首位。民國7~10年是江南造船所的全盛時期,在此期間為美國建造成4艘排水量萬噸級的運輸艦,被當時傳媒評為“中國工業史,乃開一新紀元”。
民國16年后,國民政府海軍部管理江南造船所,一度進行局部帶軍事性擴建。民國19年冬,將海軍輪電工作所并入江南造船所;次年1月,又將福州馬尾船政局(今馬尾造船廠)的制造飛機處并入江南造船所,后建成“江鶴”、“江鳳”等水上教練機和偵察機5架。這個時期的海軍艦艇修理業務相當頻繁,民國17~22年的6年間,共修理海軍艦艇271艘次,平均每年45艘次,而民國10~15年的6年間只修理海軍艦艇74艘,平均每年12艘次。當時的所長馬德驥引進西方的一套管理方法,改變了過去由英人毛根獨攬大權的局面。
民國26年7月,--戰爭爆發,11月上海淪陷,江南造船所為日本陸軍侵占,日軍把上海兵工廠(原制造局的另一部分)場地劃入江南造船所,并強行圈占附近民地,使全所面積增達34.3萬平方米,還把南京的3家民營小船廠的機器設備,全部拆并入所內,使江南造船所的場地和設備都有較大擴展。民國27年1月,移交日本海軍管理,改名“朝日工作部江南工場”,同年3月,又由日本海軍委托日商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接辦,改名“三菱重工株式會社江南造船所”。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又將新侵占的英聯船廠所屬的和豐船廠與瑞镕船廠劃歸江南造船所。改名“淑浦船塢”和“楊樹浦工場”。日軍占領時期,江南造船所共建造各類船舶100多艘,還造了300多艘攻擊型的“自殺艇”,并進行了大量的船艇修理。
--戰爭勝利后,江南造船所由國民政府海軍司令部接管。民國35年至1949年5月間,共建造各種船舶34艘,總排水量9557噸,平均每年造船10艘,排水量2734噸。其間,電焊技術開始推廣,民國35年成功地建成中國第一艘全電焊結構的排水量634噸的長江上游客輪“民鐸”號。江南造船所所屬工廠進行了局部擴建,至民國36年底,共新開設了電焊廠、內燃機廠、外鉗廠、第二發電廠及汽車修理廠等5個廠,并修理了廠房和增添了一批設備。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當局對江南造船所大肆破壞,所內的3座船塢閘門上半部及抽水間、內燃機廠、第二發電廠等被炸毀;1~8號倉庫全部焚毀;機器廠、外鉗廠、車床廠、電氣廠等大部分被破壞。全所職工在--地下黨的組織發動下,開展了“反疏散、反搬運、反破壞”的護廠斗爭,減輕了國民黨政權破壞工廠所造成的損失,取得斗爭勝利,保住了工廠。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次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發布命令,接管江南造船所。1953年,江南造船所易名江南造船廠,進入生產建設迅速發展的新時期。
企業概況
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地處上海崇明的長興島長興江南大道988號,其前身是1865年6月3日清朝創辦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它是洋務運動中誕生的一個集軍事工業、科技研究和造船為一體的大型民族企業。中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是中國產業工人的搖籃,是中國--人早期革命活動的播火地,是中國打開國門、對外開放的先驅。
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由江南造船廠改制成立的,為全國企業500強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先后為美國、加拿大、德國、意大利、挪威等十多個國家和香港等地區建造了各類高科技出口船數百萬噸,出口創匯成績斐然。公司建造的“遠望”號遠洋科學考察船和我國海軍最先進艦艇,為海軍建設、航天工業以及國防科研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3年7月24日,中船集團公司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就上海地區船廠布局調整的有關問題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其中明確提出,上海市近期在長興島安排8公里岸線,用于中船集團公司系統內黃浦江沿岸船廠調整搬遷。長興島中船江南長興造船基地一期工程有3.7公里的岸線,占地面積約560萬平方米,在這里將規劃、開發、建設一個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的軍民結合、水上水下并進、產品范圍包括鋼結構等在內的我國第一造船大廠。這里將擁有4個大型船塢,其中最大的船塢長580米、寬120米,具有450萬噸年造船能力。
企業文化
2005年6月3日在上海大舞臺舉辦“慶祝江南造船廠建廠140周年文藝演出”
陳 斌
造船部機裝車間鉗工,高級工。榮獲2004年中船集團公司中央企業職工技能大賽工具鉗工選拔賽第一名,被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授予技術能手稱號
企業精神
自強不息 打造一流
貢獻者: | webuser101 | 點擊數: | 累積有12415人瀏覽 |
所屬類別: | 地方行業 | 主頁標簽: | 無 |
參考網址: | http://www.notescalendartooutlook.com/site/t132303/ | ||
導航目錄: | 行業網址 > 交通運輸 > 地方行業 | ||
內容簡介: | 江南造船廠是擁有140多年歷史的老船廠,但是由于黃浦江吃水太淺,這使得位于黃浦江邊的江南造船廠只能造十幾萬噸的艦船。2006年,江南造船廠從原址高雄路整體搬遷到長江口的長興島上。 |